一、出台背景
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中的定义,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指被各群体、团体、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、表演、表现形式、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、实物、工艺品和文化场所。濂溪区历史悠久,自古崇文重教、尊道厚德,素有“京九重镇、鄱湖明珠”之称,文化底蕴深厚,自然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。目前正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修工作,需要政府主导、社会重视、专家和各界积极参与。
二、制定依据
根据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(国办发〔2005〕18号),《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意见》(赣府厅发﹝2007﹞7号)等文件要求,按照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,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、管理和利用工作,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。
三、主要内容
经个人申报、单位推荐、专家评审等程序,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项,其中传统美术1项,传统技艺4项、传统医药4项、截至目前,我区共有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其中省级非遗项目2项、市级非遗项目14项、县级非遗项目27项。
四、第八批区级非遗项目简介
一、“蕙若花塾”传统插花技艺
“传统插花技艺””是东方美学体系中“师法自然、天人合一”哲学思想的具象化表达,强调通过简约、留白与象征性手法,展现自然生态的韵律与生命的本真。在传统插花领域,其核心内涵包括:
1、 自然为师:以山水草木的天然形态为创作蓝本,反对人工雕琢。
2、虚实相生:通过疏密、高低、开合的对比,营造“画外之境”。
3、季节感知:呼应节气变化,传递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的时序之美。
传统技法创新:在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才式构图基础上,融入“之”字形线条表现山势蜿蜒,或用“撒”(枝条固定法)模拟自然根系形态。
二、九江老字号卤菜传统制作技艺
九江老字号卤菜传统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浙江温州,历经四代传承,以“炭火锁香、古法精卤”为核心,形成独具特色的酱鸭制作体系。第一代创始人陈德昌以冬晒酱鸭起家,第二代创新炭烤工艺,第三代将技艺带入江西,第四代融合现代技术,使传统卤味焕发新生。现拥有直营店11家、加盟店89家,年销售酱鸭超200万只,年产值突破1.5亿元,带动鄱阳湖麻鸭养殖、草药种植等产业链,入选“江西老字号”名录,成为赣北饮食文化标志性品牌,获评“九江地标美食”称号。
三、九江封缸酒窖白传统制作技艺
九江封缸窖白项目,源于古老的封缸酒酿造技艺。这一技艺世代相传,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卓越的品质闻名遐迩。项目团队深入挖掘这一传统工艺,致力于保留其精髓,同时融入现代科技手段,使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。在窖藏环节,项目特别注重环境的营造,确保每一滴酒都能在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缓缓陈酿,成就其独特的风味。
九江封缸窖白项目在传承中创新,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。酒瓶设计简约而不失雅致,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,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。这样的设计,无疑为这款酒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,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。
九江封缸窖白项目,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完美交融的典范。它让我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,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,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之道。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广泛传播的话题。
四、九江封缸米露传统制作技艺
九江封缸米露的精髓在于其精选的糯米原料与独特的发酵工艺。每一粒糯米都经过精心挑选,确保品质上乘;而发酵过程更是匠心独运,采用传统封缸技法,让糯米在时间的催化下缓缓发酵,释放出浓郁的酒香与米香。这种独特的制作方式,不仅保留了糯米的原汁原味,更赋予了米露独特的风味与口感。
它既有酒的香醇,又有饮料的清爽,让人回味无穷。在炎炎夏日,一杯冰镇的九江封缸米露,无疑是消暑解渴的最佳选择;而在寒冷的冬日,一杯温热的米露则能瞬间温暖人心。
值得一提的是,九江封缸米露不仅美味可口,更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。它富含多种氨基酸、维生素和矿物质,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。在追求健康饮食的今天,九江封缸米露无疑成为了一种既美味又健康的饮品选择。
五、 庐山云雾茶茶艺表演技艺
茶艺表演是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,融合了艺术、礼仪与茶道精神,旨在通过优雅的动作和仪式感,传递茶文化的深厚内涵。它不仅展示了茶叶的冲泡过程,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。 传播茶文化:通过表演让更多人了解茶的历史、种类及冲泡技巧。提升审美:借助表演中的动作、服饰和音乐,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。促进交流:为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,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六、传统功效性颈椎膏药制作技艺
膏药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疗疾方法,更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,已有两千年的历史,它是利用药物,施于病者体表或患部,借体表对药物的吸收和经络的通路,发挥药物活血化瘀,生肌止痛,通经走络,开窍透骨,祛风散寒的功能,从而达到各种治疗作用目的的一种疗法,至今已流传几千年。
膏药在我国历史悠久,古医言曰:“膏药能治病,无殊汤药,用之得法,其响立应。”膏药属于外治,从而避免了内服药物的毒副作用,再加上直达病灶, 疗效确切,深受大众喜爱 。
当今社会, 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, 颈肩疼痛的人群非常多 ,这款传统手工膏药 ,使用上等的中药材和传统的制作工艺 ,能很好的调理各种颈椎疼痛不适问题 ,现已有上千人使用过 ,一般使用一两次就有明显效果 ,这款膏药可以从根上解决问题 能很好的改善调理颈肩疼痛,给人民健康带来很好的帮助。
七、中医眼科眼底病疗法
中医眼科眼底病是中医理论体系里一个独特的分支,隶属于中医眼科的范畴。无论从中医眼科或中医内科的角度来看,该项目均属濒临脱节或灭绝的境地,尤其是针对眼底色素变性、先天性弱视、重症肌无力等眼底病均属世界性难题,目前均未有良好的医疗效果,但中医眼科恰好在该领域弥补了现代医学所面临的不足,以传统中医为特色,独辟蹊径,填补了当代眼科的空白。
八、何国桂堂烫火伤中医外治法
烫火伤是中医对水火烫伤的传统称呼,烫火伤损伤肌体后,伤口处经络阻滞,气血不畅。中医药外治法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创伤治疗领域具有悠久历史与独特优势。中医典籍中记载烧伤膏治的发端于《五十二病方》,其中有用芜荑和猪油制成软膏敷治小腿部烧伤的记载;公元341年晋、南北朝时期 ,晋代葛洪《肘后方》中已有“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调”的记载,这可能是散剂、油膏剂治疗烧烫伤的先例。
《何国桂堂》烫火伤“中医外治法”始于清光绪年间,历经家族五代探索、实践、传承与创新,在烫火伤治疗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效诊疗体系。
何氏家族祖籍广西郁江横州,世代以中医济世为业,尤其在烫火伤治疗方面造诣深厚。先祖何国桂(1889光绪十五年—1932民国二十一年)通过长期临床实践,精研烫火伤疗愈之法,研制出秘制本草膏剂,奠定了《何国桂堂》烫火伤“中医外治法”的基础。
九、董氏奇穴点穴复位疗法
“董氏奇穴点穴复位疗法”于建安十二年(约公元207年)祖先董奉、张仲景、华佗号称建安三神医。神医董奉在庐山北山,现在的濂溪区龙门沟行医治病救人(史书记载)。
后大清同治十二年由董德松字永丰,融合中医筋络理论、骨伤科手法及民间疗法创立。 该疗法以独特的穴位系统(董氏奇穴)为核心,通过点穴刺激,手法复位调理筋骨失衡,兼具治疗与养生功能。其操作遵循“辩位—点穴—复位—调气”流程,强调“以指代针、以气通络”,对颈肩腰腿痛,关节错位等病症有显著疗效。
疗法蕴含“天人合一”的中医哲学,是传统医学活态传承的典范。
解读单位:濂溪区文化馆
解读人:范勇
联系方式:0792-8251540